最新公告:

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中华视窗

咨询热线

400-123-4657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城市河流生态治理与环境修复:意义、问题与具体措施探索

添加时间:2025-01-22

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城市周边河流,对城市河流和水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甚至出现赤潮。然而,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河流,人们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水资源。面对如此强烈的刚性需求,城市河流生态治理和环境修复已成为城市发展中极其重要的任务。本文阐述了城市河流生态治理和环境修复的意义和原则,分析了这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探索和研究了城市河流生态治理和环境修复的具体措施,希望为城市河流治理做出贡献。做出贡献。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流经城市的河流面积和宽度不断缩小,水污染更加严重,河流周围的生态环境也受到严重破坏。面对这种情况,依靠传统的城市河流管理方式已经无法缓解迅速恶化的城市水环境,导致河流生态服务功能严重退化甚至丧失。为扭转这一局面,当务之急是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措施,对城市河流进行生态治理[1]和环境修复,使其逐步恢复自净能力和自然特性,同时恢复排水、防洪等基本功能。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生态系统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1 河流生态治理和环境修复的意义

近年来,一方面,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带来了大量的生活污水;另一方面,工业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工厂每天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水。直接排入周围河流。这些问题对城市周边的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而且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流经城市和城市周边的河流面积不断缩小。在传统的城市河流治理工作中,大多采取截弯、调直、人工渠化等刚性措施。这种做法治标不治本,对河流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有些河流甚至失去排水能力。 、防洪等基础生态服务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净化水体、改善环境的功能就无从谈起。因此,必须尊重城市河流自然演化规律,建立新的河流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恢复城市河流的排水、防洪等基本功能,同时尽可能恢复河流周边的自然风貌,生态环境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2 河流生态治理与环境修复原则

2.1 以恢复河道基本功能为原则

河流水环境容量的特点_河流水环境_河流水环境存在的问题

开展城市河流生态管理,需要制定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用水规划,优先满足城市人口的基本用水需求。在此基础上,想方设法发挥河流独特的排水、防洪、通航等功能。更重要的是,通过相关治理措施,可以有效发挥河流的生态服务和环境保护功能,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向更高水平发展。

2.2 基于提高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河流中的水生动植物与陆生动植物的区别在于,河流中的水生动植物在水体和陆地空间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河流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循环能力,需要扩大河流附近和河流两岸水域面积,为水生动植物提供充足的生存空间,满足水生动植物多样性的需要;还可以在水陆空间交汇处建设一些绿色廊道,如在廊道坡顶种植果树,或在河滩附近种植灌木和植被等,这样可以保证廊道附近的动植物生长。河流受到保护的多样性还可以为周边居民创造一些经济收入,达到一石二鸟的目的。此外,对海湾、湿地、浅滩、急流等河段要及时进行科学管理和保护,保证区域内鸟类、鱼类、陆地植被等生物的繁衍生息。

2.3 基于强化自愈功能的原则

一般情况下,河流本身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这种能力与河流的含水量、含氧量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为了提高河流自净能力,保证河流有效发挥排水、防洪、通航供水等功能,必须提高城市河流的含水量,以满足用水、空气、能量交换。此外,必须减少河岸附近的硬土量,为水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河岸附近的生物多样性。同时,通过地下水与河流的自然储存和交换,可以完善城市的水循环系统。

2.4 基于景观与文化设计原理

河流水环境_河流水环境容量的特点_河流水环境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城市河流生态管理和环境修复时,需要结合该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构建与城市发展进程相匹配的河流生态系统。具体可以参考以下方法:在河两岸建设一些体现城市文化氛围的绿色廊道、雕塑、碑刻等景观设施。通过这样的人文景观,还可以带动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发展。保护环境、互惠互利。

3 城市河流生态管理与环境修复存在的问题

3.1 防洪能力不足

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建设用地面积迅速扩大,导致大量河道空间被占用。因此,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加快相对应,城市河流面积和河流宽度逐年缩小。近年来,一些城市的河流甚至已经干涸。与此同时,城市常住人口大幅增加,每天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进一步加重了城市污水处理的负担。另外,由于河底逐渐硬化,城市河道走向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随着河流泄洪量逐年增加,河流地表和水下水文历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导致全市整体防洪能力显着下降。

3.2 水体自净能力差

现阶段,大多数城市都将河流视为天然的污水收集区。这些污水的来源有:一是城镇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生活污水;二是未经处理从工厂流出的工业废水。这些工业废水不符合国家环保部门颁布的排放标准,是工厂违法或盲目排放的;最后,雨、雪和其他自然天气引起的地表径流将地表污染物冲入河流。上述污水导致城市河流水体质量急剧下降,深刻影响水体的流动性,严重降低水体的净化功能;与此同时,河流的输送和扩散功能也下降。从长远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来源的污水对河流水质的影响会逐年累积,由此造成的水污染甚至会对附近的渔业发展造成很大的威胁。此外,利用受污染的水源进行农田灌溉也会对农作物的营养成分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威胁人类的健康。

3.3 生态环境恶化

因为地表径流会将城市的生活污水和各种污染物冲入城市河流,久而久之会造成污染物在河底淤泥中沉积,导致水质恶化,水体污染加剧,以及水中的氧气含量。水量急剧下降,最终导致河流附近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在这层影响下,水生动植物将不再具备生存条件,河流及周边地区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必然大幅减少。此外,随着河流污染不断加剧,人们在治理河流时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导致河流过度硬化和渠化,从而降低了水与土壤之间的交换能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水与土壤之间的物质交换受到阻碍,必然导致河流附近的湿地面积逐年减少。事实上,这相当于剥夺了河流附近动植物的栖息地,最终只能使原有的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明显减少。

4 城市河流生态治理和环境修复具体措施

4.1 河道纵向线形设计

城市河流纵向线形布局时,应根据河流原有走向,尽量保留河流自然纵向轮廓。在此基础上,结合城市发展规划进行局部调整。当城市道路与河流相交时,可根据桥梁、路网规划方案适当调整河流走向。制定调整方案时,应为河道转弯预留足够的半径,并注意两岸的整体协调和上下堤线连接的合理性。对于规划用地相对规律的地区,在布置河道时,应适当调整河道走向,使其尽可能靠近道路,从而减弱扬尘和噪声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此外,切割、矫直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河流的抗洪能力,但原有的河流景观和生态系统也受到了严重破坏,因此对河流的矫直必须采取谨慎的态度。

4.2 河岸防护及断面设计

4.2.1 银行保护设计

河流水环境_河流水环境容量的特点_河流水环境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护岸形式主要包括人工生态护岸和自然生态护岸。其中,人工生态护岸主要用于通航河流。通过人工生态护岸,可以有效解决水土流失、河岸崩塌等问题。自然生态护岸是在河岸两侧种植根系发达的植被,以达到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的目的。开展城市河流生态治理时,可优先考虑自然生态岸保护。由于河流附近植被能分解、固化和吸收污染物,因此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对于宽度较窄、泄洪量较大的河段,宜采用生态网格或互嵌生态模块等方式进行人工生态护岸,可取得较好的水土保持和环境美化效果。

4.2.2 截面设计

对城市河流进行生态管理时,河段可设计为复式断面或梯形断面。由于河段复杂,需要大面积的土地和河滩,非常有利于两栖动物和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同时,沿河平地可建成休闲景观区,进一步最大限度地发挥河流的生态效应和景观。影响。目前,梯形河段由于占地面积较小,在城市河流生态治理工作中较为常用。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减小两岸坡度来增加岸坡植被面积,同样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生态效益更好。

4.3河流生态设计和景观设计

4.3.1 河流生态设计

城市河流生态设计主要包括空间设计和河种选择两项任务。空间设计时,可以以植物生长的水深为设计依据,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的布置要流畅。坡角区域应布置水面植被,并充分考虑航运和排洪费用。根据需要,可在坡角与水位交界处种植香蒲、茭白或芦苇等植物。在正常水位以上区域放置一些常绿草坪,可以有效分解、固化、吸收污染物,营造高度亲水的河流陆地生态系统。选择河种时应遵循以下原则:适宜种植梅、海棠、垂柳、国槐等易繁殖的品种;适宜种植观赏价值高的树种;适宜种植携带污染物能力强的树种;适合种植芦苇、香蒲、水葫芦等净化水质能力较强的品种。

4.3.2河道景观设计

城市河流景观设计时,应重点突出当地文化特色和风土人情,将河流两岸装饰成滨江景观带或休闲风景区,打造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城市名片。同时,河流景观的设计风格应与城市总体布局和周边原有景观相协调。可以建设一些亲水广场、河岛等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另外,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必须将城市文化的精髓融入到设计方案中,比如建设一些走廊、雕塑、阁楼等景观,以体现城市的精神文明和历史文化遗产。此外,城市河流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2]是水中溶解氧量大幅下降。因此,在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可以建设一些水滴、水车、瀑布、喷泉等设施。用于增强水体的交换能力和流动性,从而增加水体的溶解氧量,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4.4 河流生态治理与环境修复创新策略

具体包括以下创新策略:(1)恢复人工湿地。通过人工开挖、填土、推土等方式,建设一些水陆过渡带,恢复湿地生态系统。这项措施还可以在调节洪水、净化水体、改善当地小气候、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建设生态浮岛。种植香蒲、风信子、美人蕉等植被,可以建造生态浮岛。这种生态浮岛可以为城市河流附近的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和栖息地,逐步恢复河流水生态循环系统。 (3)进行生物调节。在城市河流中放养一些鱼、螺、虾、贝类等生物。这不仅保证了生物多样性,而且通过生物的摄食和滤食作用,富集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和重金属污染物,有效促进河流污染物的分解和沉淀,达到恢复河流生态环境的目的。水体。 (4)补充水量。城市河流[3]的水量可通过跨区域调水补充。在河流流速增大的同时,水体中的污染物被稀释,从而使水体的自净能力得到显着提高。

5 结论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对河流生态治理和环境修复工作更加重视,同时也对这项工作的整体质量和完成情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各市政府加大对城市河流管理的重视力度,城市河流生态管理和环境修复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在原有治理方法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发展,使相关治理措施更加具体和全面,推动城市河流生态系统[4]逐步走上良性循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地址:浙江 温州市 温州大道欧江大厦26188号

邮箱:admin@163.com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地址:浙江 温州市 温州大道欧江大厦26188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4 中华视窗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粤IP**********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