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2020年10月,日本政府公开宣布,计划将福岛核电站积累的超过123万吨核废水排入太平洋。此消息一出,世界舆论一片哗然。不仅全球公众和环保人士强烈反对,各国政府和媒体也纷纷谴责,甚至称日本政府此举“反人类”。
2021年4月13日上午,日本政府召开相关内阁会议,正式决定将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储存的核废水排入大海。
“核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随着地球上各种资源的不断消耗,核能将日益成为未来最有前途的能源,并广泛应用于军事、航天、工业等领域。
但同时,核能也是一把双刃剑。自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第一座核电站奥布宁斯克核电站以来,人类利用核能已有60多年的历史。然而,时至今日,关于核废料以及各种核事故造成的后果仍然存在许多疑问。一系列危机的处理仍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日本计划将核污水排入海洋,再次引发人类利用核能的痛点:如何应对核废料引发的全球危机?
问题的根源:
核废水从哪里来?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国家。首先,由于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交界处,地质活动相当频繁;据世界统计,1/5的6.0级以上地震发生在这个仅占地球表面积0.25%的国家。岛国。其次,强烈的地震很容易诱发海啸,这往往会给四面环海的日本带来更大的损失。
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以东太平洋发生里氏9.0级地震。这次地震在西北太平洋引发了巨大的海啸。最高高度达23米的巨浪席卷了仅130公里外的日本东海岸,对岩手、宫城、福岛等地造成毁灭性破坏。
更可怕的是,福岛县第一核电站也因地震和海啸发生了严重核泄漏。核蒸汽不断泄漏;此外,核电站随后还发生了一系列小规模爆炸。和火。
▲地图俯瞰福岛第一核电站
为了防止事态进一步失控,日本政府紧急调集船只和设备,引来大量海水进行冲洗,并对核反应堆进行紧急冷却。虽然有效,但海水一旦接触放射性物质,立即变成核废水,具有很强的放射性。
▲核电站模型
那么,这些核废水都去了哪里呢?事实上,自2011年福岛核电站泄漏以来,日本政府专门建造了大量桶状储水设施,将核废水封存在这些“大水箱”中。截至目前,福岛核污染隔离区内储存的核废水已超过123万吨。由于“大水箱”的生产材料和存储空间有限,预计2022年其存储容量将达到设定值上限。
不难看出,对于大量的核废水,这种将其密封在水箱中的方法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由于核污染与普通污染不同,它携带大量极难处理的放射性元素,对自然环境造成巨大污染,并对人类和动物的身体功能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所以就一直拖到了今天。核废水污染依然严重,“拖延策略”即将到期。日本政府明知事态紧急,却在没有找到有效解决办法的情况下,做出了震惊世界的举动。决定。
引发争议:
核废水会带来什么危害?
2020年10月,正当全世界都为疫情所困扰时,日本政府突然宣布,计划将“净化后”的核废水分批排入太平洋。
这个消息就像一颗重磅炸弹,让沉浸在疫情中的每个人都震动得无法自控。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媒体纷纷表态,谴责日本政府这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日本国内舆论也对其抱有偏见。
我国指出,日本核电站事故放射性物质倾倒入海将对海洋环境、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产生深远影响。生活在相关海域的渔民表示,希望日本政府停止这种自私行为:“这是断绝我们的生计”。
▲污染环境的排放管道
尽管不少日本政界人士和一些亲政府媒体声称将尽最大努力净化核废水,但多个研究机构的研究结论表明,事实可能并没有那么简单。如果日本政府真的将核废水排入太平洋,核污染将随着洋流蔓延,最终波及全球。
首先受到影响的是福岛及附近海域的生态环境。核废料的侵入将导致大面积核辐射剂量显着增加,使该地区遭受2011年核事故后的二次损害。
其次,尽管太平洋体积巨大,但这些核废水的放射性在被洋流稀释后确实可能会下降到原来值的1%以下,但这并没有考虑到元素的富集。这将体现在海洋的生物链上:从低等浮游生物、海洋植物到高等海洋生物,食物链的不断向上运动,也是放射性元素不断富集的过程。可以预见,全球海鲜的危险性将会大大增加。
▲海洋生物
更值得注意的是,扩散后的核污染将更加难以处理。由于核污染的特殊性,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123万吨核废水造成的危害将只能由世界人民来承担。这也是日本政府被批评“反人类”、“把问题转嫁到地球身上”的原因。
面对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对,日本政府陷入困境,不得不暂时推迟这一决定。尽管排放计划仍在议程上,但官员们还发出了其他声音,例如不排除建造更多储水箱或修复一些已达到使用寿命的旧储水箱。
随之而来的是日本政府、国内民众以及国际社会之间的激烈争论和博弈。面对全球环境治理问题,政府、民众、科学家、国际合作都面临新的挑战。
世界达摩克利斯之剑:
处理核废料真的别无选择吗?
事实上,如何处理核废料和核污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将核废水排入海洋在日本并不是第一次。苏联、美国等核大国多年前就这么做过。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仍然宣布将核废水排入太平洋。这反映了一个严峻的现实:尽管各国都意识到核污染扩散到整个地球将是多么危险,但迄今为止,仍然没有真正普遍、可操作的核废料处理方案;人类面对核事故引发的危机几乎束手无策。
▲位于福岛县东北山的化工厂
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大量物资被消耗,数十人丧生。除了用水泥封住反应堆之外,可以说没有任何补救办法。直到今天,切尔诺贝利仍然是人类的禁区。 25年后的福岛核事故,除了更有组织的疏散和更快的封锁现场外,根本没有任何明显的进展。
▲切尔诺贝利剧照
那么,核废水真的只能排入海洋吗?并不真地。日本政府在公布这一计划之前,还向国际社会征求建议,选出了五个方案,并在政府内部进行了多次讨论。
第一种选择是在锅炉中煮沸核废水,使水蒸发,将水和放射性残留物分离,但这仍然会污染大气。
第二种方案是将核污水排放到地下,即从地表深挖2500米,然后通过管道排放核污水。这无疑会对整个地下水系统造成污染。
三是电解。这个方案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际上需要大量的电力,而且可能效果并不好。
第四种选择是将水泥混合到核废水中并将其储存在地下。这种方法消耗的人力、物力最多,而且与第二种方案相比,对地下的影响也少不了多少,而且成本也很高。
综观以上四种方案,所谓核废水处理本质上就是封存那些放射性物质。经过多次会议和讨论,考虑到可操作性、实际效率、成本消耗等多方面考虑,日本政府最终选择了最简单粗暴、成本相对最低的第五种方案,那就是将核废水经过一定程度的处理。在排入大海之前进行“净化”。
▲核废料符号
那么,其他国家是如何处理核废料的呢?参考目前国际上核废料管理的共识,就是回收、分类、减容、固化、谨慎排放。即对核废料进行回收利用,严格集中管理,并尽可能以固化形式储存,以减少放射性元素的扩散。
可见,人类目前处理核废料的方法确实比较简陋,但只要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核废料处理得当,对环境的影响还是可控的。因此,日本选择将核废水排入大海绝非“无奈之举”,而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人类进入核时代已有数十年,谨慎处理核废料应有普遍意识。将核废料排入大海,实际上是把“锅”推到了全世界。
现在,全世界都在期盼新技术的早日到来,让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尽快解除核污染。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