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教授基本信息】
金竹云先生,1939年出生(今年85岁)。 1957年考入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1962年毕业(此时大学学制为五年),同年留校工作。主要负责本科英语专业。教学工作。 1980年,金老师作为第二批出国交流教师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进修。 2000年,金老师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光荣退休。现在,金老师住在鼓楼校区附近,每天坚持锻炼和学习,过着稳定舒适的退休生活。
图1 金老师近照(梧桐大道,拍摄于2024年11月中上旬)
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传承——在南大读书、在南大任教
采访一开始,老师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非常珍贵的卷轴(原件已捐赠,这是受赠者复制的)。该卷是乾隆时期的皇家文献(包括汉文和满文)。文),主要内容是,皇帝为了表彰金启龙(金老师的祖先)父母的良好教养,特封其母薛为“八品子”。金老师通过这幅卷轴告诉我们,他的祖先一直从事与教育相关的工作。虽然偶尔因战争、自然灾害等原因中断,但基本上还是围绕教书育人继续发展。从乾隆时期算起,已有200年了。多年历史。
图2 金老师展示卷轴
图3 滚动详情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金老师在中学时主要学习俄语,但她对英语很感兴趣。在父亲的建议下,金先生报考了南京大学英语专业,最终通过高考,如愿进入了南京大学。 20世纪50年代,大学生很少,通过高考考上大学的大学生就更少了。此外,与如今年龄、学习背景、生活经历等都相似的大学新生不同,金老师的班级构成复杂多样,三分之二的学生是转学生。转学生最初在不同的单位工作。学成后,他们响应政府号召考入大学。因此,他们普遍比金老师这样的应届毕业生年长4岁以上。学生的学习基础、个人经历、成长背景存在显着差异。
图4 金老师(右一)与大学同学的合影(摄于20世纪50年代)
当被问及对“毕业分配”(又称“打包分配”)和现代年轻人就业选择的看法时,金老师指出,过去的“毕业分配”为毕业生提供了稳定的就业保障。不过,这个系统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很多毕业生虽然分配了工作,却未必能从事自己真正热爱的职业,有的甚至要在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中奋斗多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毕业分配”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毕业生可以选择自己的职业。这种变化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图5 金老师从业30周年纪念证书,1992年9月10日
她还提到,每一代人都会有自己的困惑和烦恼,关键是要勇敢拥抱和思考时代赋予我们的不确定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就业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的转变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是一种过渡状态,甚至可能成为时代发展的常态。我们需要积极拥抱这种自由、独立的变革,在变革中认识自己,采取行动,规划自己独特的就业道路。此外,金老师还鼓励同学们用长远的眼光去思考自己的人生选择,不要太着急,因为无论怎样,事情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人生的轨迹也会逐渐清晰起来。 。
图6 金老师双教奖学金证书,1994年9月
在南洋理工大学外交学院任教的38年里,金老师长期负责英语专业一年级的精读教学。低年级的英语教学看似很平常,但金老师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共同进步、互相学习的过程。谈及自己的教学经历,金老师表示,积极投入工作意味着要注重细节、周到,无论是外表的管理还是课程内容的准备。作为教师,需要保持活力状态,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他们参与课堂互动。在备课方面,她强调每次教学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甚至提前预设多个可能出现的问题,保持对学生的关注和反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与时俱进。另外,在英语教学第一线工作多年的金老师越来越认识到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并逐渐产生了编写一本英语教材的想法:内容丰富,适合学生特点。受此推动,金老师、方红老师等同事于20世纪90年代共同编写了《英语精读》系列教材。通过阅读这套教材,我们发现这本“老”的英语教材无论是在内容选择、问题设置上还是非常具有时代感和适用性的。例如,《大学英语精读教程2》中,选取的文章类型不仅包括英美社会文化、礼仪文化等跨文化交流的内容,还包括购物心理、礼仪文化等更多生活化的文章。日常巡视和生态保护。最让我们惊喜和印象深刻的是,这本教材还收录了与人文专业和就业相关的精选课文(第11课课文A:继续前进,文科专业),这不仅证明了好的教材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也体现了以金老师为首的教材编写者在最初策划和编写教材时所表现出的长远眼光和人文情怀。
图7 金老师主编的《大学英语精读教程2》,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第一次出国留学的学习经历——20世纪80年代接触外面的世界
1980年,在陈佳老师的推荐下,金老师、侯焕六老师等五位老师作为第二批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国家大学学习两年南洋理工大学外交学院一批教师出国留学。继续教育。谈起这第一次出国留学的经历,金老师动情地回忆道:“我清楚地记得,陈佳老师、陆天石老师、林福梅老师对我们出国留学的殷切期望都体现在他们的眼神里。 《接触197》 以1988年中国改革开放为背景,不难想象,对于金老师来说,1980年不仅是他第一次出国担任大学英语教师,也是他第一次走进中国。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与外界的接触,金老师表示,她在多伦多大学图书馆度过了很多难忘的时光,在这里她不仅接触到了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源,还对流行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音乐和与不同文化背景的房东、房东的交流让我收获了很多独特的文化体验。另外,在进修期间,金老师除了日常的专业学习之外,还参与了英语的翻译和配音工作。在翻译这部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的纪录片时,金老师以(项羽的)《无耻江东老祖宗》中的“江东”一词为例,向我们讲述了他在翻译过程中对这个地理指涉的思考。翻译过程。 、思考、思考,从而强调外语专业学生需要充分掌握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才能在对外交往中自信、自在、自在地传播中华文化,准确、贴切地讲好中国故事。
图8 金老师20世纪80年代在多伦多的兼职工作许可证及认证
关于出国留学,金老师指出,随着出国留学门槛的逐步降低,出国留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只要努力,几乎每个人都有出国留学的机会。然而,出国留学并不是很多人预设的“镀金”之路,而是一条充满可能性的自我成长之路。这意味着出国留学的效果和经历会因人而异,所以每一个准备出国或者正在出国留学的人都需要深入思考出国留学的目的和意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出国留学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发展可能性,但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周密的规划,出国留学也可能成为蹉跎岁月的“间隙期”,甚至一事无成。 。最后,她建议学习外语的同学应该去学习语言的国家去体验真正的“异文化”,并在“异文化”环境中不断尝试和实践,这样才能不断地学习外语。在日常生活中了解自己和目标国家。人和事。
南京大学退休后——在异国他乡的“中国声音”并不断自学
2000年,金老师从南京大学退休。因此,我们对教师退休后的生活非常好奇。在回答我们关于退休后生活的问题时,金老师与我们分享了他60岁被送到华盛顿学院交换的经历。华盛顿学院成立于1782年,是美国第一所特许学院,也是历史悠久的第十所特许学院。美国的高等教育机构。退休后,金先生主要在华盛顿学院教授中国文化和初级汉语课程。同时,她也从中国大学教师的角度观察美国的大学和大学生。与中国学生倾向于读名牌大学不同,美国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以及未来在当地找到工作的可能性来决定读哪所大学。金老师指出,这种灵活务实的教育选择,一方面让学生的竞争压力保持在可控范围内,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很多地方高校的健康生存和发展。 。
图9 金老师在美国当中文老师(摄于2001年春天,安纳波利斯港(湾))
此外,与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出国相比,虽然这次“外面的世界”对金先生来说并不那么陌生,但他仍然有一些难忘的个人经历。其中一件发生在2001年,4月1日的“中美战机相撞事件”,金老师在回忆海外经历时写道:
“2001年春天,发生中美撞机事件,美国侦察机侵犯我南海领空,中国飞行员(王伟)在保卫祖国领空时不幸失踪,这是一起重大政治事件。”当时我正在美国华盛顿学院关注他们对这一重大事件的报道,我对美国(媒体)在新闻报道中表现出的傲慢和傲慢感到非常不安和愤怒。所以我给(The Point 主持人)Greta 发了一封电子邮件。”
图10 “南海中美撞机事件”后金老师发给Greta的邮件及对方回复
面对金先生提出的“中美南海撞机事件”、美国向中国台湾地区出售武器的动机、联合国的地位和职能等问题,对方表示:只用了“保全面子”和“放慢速度”。 ”(“让事情喘口气”)等表达方式,避免最重要的内容并给出模糊的答复。通过这次发出“中国声音”的亲身经历,金老师对美国和美国媒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最后,谈到退休后的学习,金老师表示,无论是在教学一线还是已经退休,保持关注和输入新知识的习惯至关重要,尤其是像英语这样的语言学科,正在不断发展。学习永无止境。谈到年轻人,她希望我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始终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积极探索的态度。同时,金老师还提到了他的日常生活和阅读习惯,向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合理安排时间来保持思维活跃,不断充实自己,从而从每天的“微”发现中获得乐趣和快乐。一种成就感。
“我觉得做一个好的普通人并不容易。”
针对我们对“普通人”一词的疑问,金老师结合自己的经历与我们分享了她对“普通人”这个概念的理解。她坦言,虽然她在多伦多求学期间遇到的很多中国学生回国后都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她和另一位老师在英语教学上始终如一,长期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对于他们来说,出国留学是为了弥补英语能力的短板,提高英语教学能力,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采访中,老师非常谦虚地表示自己很“平凡”。然而,在我们看来,无论是他20世纪50年代在南京大学英语专业的学习经历,还是1980年代在多伦多大学当老师的留学经历,他也还是毅然发声的沟通经历退役后面对美国媒体的不屑言论,用“中国声音”。这些都是非常“非同寻常”的。关于“平凡”这个话题,金老师结合自己在学习、教学、留学等方面的实际经历说了很多话。在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对英语学习和教学的追求和热爱,以及她的踏实。 “爱可以长久”在金老师身上得到了体现。在这个交流过程中,年龄似乎不再是障碍,反而成为“积极青春”的另一种诠释。就好像今天的一群年轻人在和一个过去的年轻人聊天,谈论大学学习,谈论青春烦恼,谈论生活。他们的经历、彼此的感受等,被汇聚成《南大青年》(微信公众号)所说的《南涌山有高有低,我也有自己的水平》的大文章。
图11 金老师与支部面试成员合影(2024年12月1日拍摄)
12月1日下午,阳光明媚,我们和金老师相处的时间从原计划的一个半小时变成了两个半小时,直到太阳微微落山。临近终点,沿着上坡路来到鼓楼校区的操场,金老师指着附近的一个地方说,这是他们上大学时打工的地方。抬头一看,白色的校园围墙外面是绿色的植物,里面是我们行走的柏油路。如果没有这段记忆的提醒,很难想起当时的情景。向前看,向前走,温柔而坚定,纯洁而睿智,这是金老师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用她的话说,“我觉得做一个好的普通人并不容易。”
图12 金先生部分获奖证书及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