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看草色”,就是观察地表的植被生长情况,如果附近的地表植被长得不好,草色枯黄,就要注意了,很有可能地下有古墓,尤其是秦汉之前的古墓,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如果当地是古墓地,这个判断基本是确定的。
为什么有些古墓不长草,或者长得不好?
倪方流曾采访过一位大陆核专家,他在寻找核废料储存地点和封存核废料时,以秦汉古墓为标本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墓地所在地的地下水位很低,一般情况下地下水和雨水很难渗入墓内。
进一步的研究也与土壤的密封方式直接相关。原来,古人埋棺时,并不是用普通土,而是用干炭、粘稠的白色石膏泥、石灰基三重土,从下到上,从里到外,一层一层地覆盖、回填、夯实。因为土壤经过人工处理,土壤被压实,根本没有施肥,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很低,所以植物很难生长。
以著名的秦公一号墓为例,这座墓的地表植被是这样的,它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以南 5 公里处的南翔村。墓地及其周边地区,无论春夏雨季还是旱季,庄稼就是长得不好,变成了一片谁都不想开垦的荒地。
古墓上的草长得不好还有一个原因
可能与墓内过量使用朱砂、石胆、雄黄、明矾石、磁铁石、礜(yù)石等有毒的金石有关。古人经常用这些“毒石”炼制丹药,魏晋和前辈时代的人特别喜欢服用它们,被称为“乌师散”,被优雅地称为“丹药”,而秦始皇正在寻找的“丹药”可能也是这个东西。
这药其实是壮阳药,吃完后全身发烫,下半身也有生理反应,吃完后要吃凉食,要穿木屐,穿宽松的衣服,以免损伤皮层。还需要分布,以利于毒气在体内的散布,称为“星三”。时间长了,这些随埋葬的“毒石”的毒素也会随气体散布到地表,影响地表植被的生长,甚至将植被“烧”成黄色,造成死亡。
焦思“看草色”,找古墓的道理就在这里。这招其实是最不神秘的,早在曹操三国时期就有人知道了。
《太平广济之陵墓》(卷 389)《王仓》一文,有这样一个故事,当魏武帝北上征服武桓时,他爬上山脊向远处望去,发现有一座山丘,没有一寸草长。东汉末年著名文家、“建安七子”之一的王苍认为,此地埋有古墓。而且,据推测,墓主在世时曾取过原石,时间长了,毒气挥发,导致地面长不出一寸草。魏武帝疑心大意,让人挖了出来,下面果然有一座大墓,里面堆满了石头。王灿的神奇判断也透露出,魏晋时期的士大都喜欢拿《乌师散》,否则,王苍也不会有这个“经历”。
当然,如果地下有古墓,并不确定植被长得不好,有时候恰恰相反,植被长得非常好,需要结合地形来判断。反正地下有古墓,地表植被的生长是异常的。
此外,如果冬天地面上没有植被,则采取一套不同的判断方法。在雨雪天,还可以看到墓所在地层的温度和地面吸水速度与周围地块不同,还可以看到雪和水的融化。有古墓的地方,如果地面平坦,更容易形成雪层,但润湿速度比其他地方慢;如果地面不平,或者有一定的海拔高度,最好判断让风吹,雪很难形成,更容易看得清楚。
当刚刚下雪和下雨时尤其如此。所以,过去有经验的盗墓贼会选择这个时候出来“捡粪”,或者穿上雨具出村“看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