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新华社记者 吴焕清 王力 欧典 邱楚航
雄伟的乌蒙山脚下,乌江蜿蜒北上,汇入长江;北盘江也汹涌南下,滚滚奔向珠江。
这是位于乌江中游的江界河(5月20日拍摄,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曲 摄
长江、珠江直接供给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两江上游的贵州,全省有88个县(市、区、特区),其中69个属于长江防护林保护区,22个守卫着珠江源头。河。这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却因生态困难、发展困难而被扼住“命运的咽喉”。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促进人民富裕、社会繁荣祖国的美丽,中国的美丽。
2016年,贵州获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探索发展新方向。新华社记者近日采访发现,曾经面临生态恶化、经济贫困等困境的贵州坚定不移地践行了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生态融合的“绿色之路”。贵州大地正在上演一场关系到其发展命运的“绿色逆袭”。
《绿海》回归
在黔西北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有一片以“海”命名的湖泊和湿地——草海。这里是世界上濒危黑颈鹤最大的越冬地之一。被誉为“中国黑颈鹤之乡”、“鸟类的天堂”。
这是在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越冬候鸟(2015年2月2日拍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50多年前,由于极度贫困,“春秋衣裳,破草鞋,玉米薯”的威宁人民向湖里索要粮食,环湖建田。
草海因此“陷入困境”,水面缩小至5平方公里;越冬的黑颈鹤“不辞而别”,几乎灭绝。
2015年,《贵州草海高原喀斯特湖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方案》实施,草海的命运从此改变。
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副主任李茂向记者讲述:
草海生态敏感区5969户搬迁;
征地还湿地6万亩;
老城周边已建成污水收集管网40余公里、污水处理厂21座;
这是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万吨级生活污水处理厂(2019年6月20日拍摄,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完成草海流域造林绿化4.35万亩;
……
按照“还城还湖、还乡还湖、退耕还湖、治污清湖、湖泊绿化环卫”的思路,实施项目51个,完成投资约68亿元!
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一个改变世界的新理念。
草海又神清气爽了。曾经荒芜的农田现在变成了蓝色的湖泊。草海水面已扩大至30平方公里,每年约有2000只黑颈鹤在此越冬。
这是在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黑颈鹤(1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与2005年相比,鸟类种类由203种增加到246种,其中18种为贵州鸟类新记录。”李茂表示,草海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全面恢复,生物多样性持续增加,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如今的威宁人依靠精准扶贫措施,发展多元化产业,彻底撕掉了贫困的标签。 “威宁的兄弟下山了,汽车开始进城了。”
“习近平总书记7月1日的重要讲话催人奋进、振奋人心。新征程上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我们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威宁将坚守发展和发展两条底线。” “走出高原,走出一条山区县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新路。”威宁县委书记肖发军说。
告别“大生产、大消费、大排放”的发展思路后,贵州越来越多的山村犹如一片草海,重获绿色幸福。
守护“金山”
贵州有一千多年的采矿历史。
过去,废弃露天矿经常造成水土流失和矿渣污染。
几年前,有关部门调查发现,赤水河、乌江两岸10公里范围内有废弃露天矿364个,需要恢复土地近万亩。
江口县八美村出产紫袍玉石,废弃的矿山曾像一道疤痕一样粘在山腰上。如今,废弃矿井已被关闭,数十亩曾经暴露的矿井全部重新变绿,种植的雪松树苗已长到一米多高。
“我们要用重药、重拳,全面修复和维护两河上游生态屏障。”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处长杜国模说。
如今,贵州省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治理已全部完成。
遏制生态破坏,既需要灵活修复,又需要严厉惩罚。截至2020年底,贵州共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140余起,涉案金额超亿元。
破坏生态的必须严惩,违法的必须追究。
2018年3月,持续暴雨导致贵州某磷化企业废水超标,导致崇安河、清水河下游总磷、总氟超标,造成下游约157公里地表水污染,损害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据有关单位查明核算,受污染水体总量约为4290万立方米。
贵州省生态环境厅作为补偿权利人出面,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程序,督促磷化企业开展生态修复。 2019年10月,该公司负责人投入518万余元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逐步恢复生态系统。
“谁毁谁修,决不允许‘企业受损、百姓受苦、政府买单’。”贵州省生态环境厅法规处工作人员陈欣表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查处、提起索赔(谈判或诉讼)、生态修复等制度体系已经形成。
统计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贵州治理石漠化面积5234.34平方公里,治理矿山地质环境面积64.9平方公里。
贵州哪里“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你的信念越坚定,你的行动就越忠实。 “7月1日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们感到无比兴奋和自豪。”当地基层干部表示,贵州已经认识到,守住生态底线,就是守住“金山”入口。
这是位于贵州九菜坪的风力发电设备(2020年8月19日拍摄,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刘旭 摄
生态增加值
“森林碳汇”对于贵州省纳雍县土布村50多岁的农民王德贤来说,曾经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直到他亲眼看到植树不砍伐换成钞票,他才逐渐明白了固碳树的价值。
“如果你种更多的树并保护好它们,空气就可以转化为金钱。”王德贤说道。 2020年,王德贤从碳汇树上赚了3912元,用这笔钱给孙子买了一部手机,“上网课,学习知识”。
碳汇树源于贵州单树碳汇精准扶贫项目。对符合条件的树木进行编号、拍照,上传至贵州省单树固碳精准扶贫平台。每棵树的碳汇价格被标记为“出售”,为3元。贵州省碳排放大户投资购买固碳树固碳指标,购买资金全额进入贫困农户个人账户。
贵州省生态环境厅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累计培育碳汇树木445.8万株,年可交易碳汇量4458万公斤,年可交易碳汇量1337.4万元,受益农民1万余人。
良好的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普通老百姓收获实实在在的“绿色红利”。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森林覆盖率达72.8%,有中国传统村落68个、少数民族特色村落22个。当地依托良好生态和苗族文化,打造全域旅游。
“农旅经济”让大众重回农村。在雷山县西江镇马六村,银匠敲打银饰的声音和来访的游客给这个古老的村庄增添了生机。
银匠潘世学在抖音平台开展直播,展示自己制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银饰的技艺,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我们每天都在赶货,订单源源不断,”他说。
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马良村银匠潘世学在检查一件银饰(2018年8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雷山县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接待游客754.9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4.62亿元。
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马寮村一角(2018年8月3日拍摄,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万千大山、荆棘丛生,曾经是贵州人无法逃脱的噩梦。如今,在贵州这片热土上,一大批茶叶、仙人掌、猕猴桃、花椒等优质农产品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全国各地。用“绿色”出“金子”,“绿貌”正在成为“丰富人们的价值”,脱贫成果逐步与乡村振兴有效对接。
这是贵州省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风光(2020年7月31日拍摄,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真理的光芒经过实践的打磨显得格外耀眼。
隐藏“祝福”的风景
2021贵阳国际生态文明论坛数据显示,2020年贵州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达8783亿元/年,其中:涵养水源2520亿元/年、净化大气环境2450亿元/年、碳汇释氧1413亿元/年。与2012年的4275亿元相比,贵州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长了1.05倍。
贵州省从江县的甲榜梯田笼罩在晨雾中(2020年9月4日拍摄,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刘旭 摄
面向未来,秀山、碧水、空气将不再是“无价之宝”。
最新数据显示,贵州森林覆盖率达到61.51%,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
这是贵州赤水丹霞国家地质公园一角(2020年6月25日拍摄,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除森林外,贵州其他生态产品供给也呈现可喜成果:
自然保护区面积229.26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3.01%;
88个县(市、区、特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9.4%;
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
有国家湿地公园45个,世界自然遗产4处;
……
随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逐步完善,生态保护的成果将得以实现。生态资源优势为贵州发展积蓄了后劲。
据计算,胸径约5厘米的树木,年碳汇量约10公斤。 “要实现‘碳中和’,森林碳汇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保护得越好,价值就越大,效益就越大。”贵州省碳中和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雷一柱认为,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水土保持、固碳释氧、气候调节能力逐步增强,贵州生态之都将成为日益丰富。
自来水也是有价格的。 2014年,《贵州省赤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暂行办法》颁布,毕节市、遵义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如果跨境水质监测断面达到或超过地表水II类水质标准的,下游遵义市将向毕节市支付生态补偿资金;否则,毕节市将向遵义市出资。 2018年,贵州、云南、四川三省签署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建立跨省流域生态协商补偿机制。云、贵、川三地按照1:5:4的比例共同出资2亿元,设立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基金。
游客在贵州省赤水市赤水瀑布景区游玩(2020年6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对上游来说,保护好河水,就能得到补偿;对下游来说,河水干净了,就能为发展产业奠定基础。”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张克说。
得益于上游的精心保护,茅台、习酒、国泰等一批骨干白酒企业在赤水河沿岸快速成长。
这是赤水河畔的茅台酒厂(2020年11月28日拍摄,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曲 摄
统计显示,贵州经济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绿色经济占GDP比重达42%。 “到2025年,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0%。”贵州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贵州正依托生态优势,推动绿色生态产业加快发展。
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赤水河畔的一景(4月22日摄,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曲 摄
这是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景区一角(2019年3月27日拍摄,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下一步,我们要集中力量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努力提升贵阳国际生态文明论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生态文明……”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陈诚表示,贵州要在总书记“7月1日”重要讲话精神指导下的发展方向上努力前行,努力成为贵州典范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努力。
让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更好造福全民、造福子孙后代——后到先得的故事仍在书写。黔贵“绿色逆袭”时代传奇,期待更多精彩! (参与采访及撰稿:李千语、潘德新、郑明红、刘静耀、梁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