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设立监测点的目的是什么?日本核污染水排放的危害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有效防止类似福岛事故的再次发生?
观察者网采访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安全研究所所长罗志平,从专业技术层面分析了有关日本向海排放核污染水的一些担忧。
观察者网记者:中日双方达成的最新共识提到了设立监测点的问题。您能否详细介绍一下该监测点的设置步骤、检测原理、反馈机制等相关信息?此外,共识还提到,“确保中国和其他利益攸关方有效参与,并对这些参与国进行独立采样监测和实验室分析比对”。此前,日本将中国、太平洋岛国等相关国家排除在外。参与核污水采样检测达成共识后,中方可以参与哪些工作?
罗志平:这个共识主要提到了独立采样和监测。总体而言,福岛核污水排放监测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福岛事故源头的测量,即福岛核电站周边的测量;二是福岛核电站周边的监测。另外一个是我们这一年多来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对我国的沿海环境以及远离福岛的海洋环境进行采样和监测。
你问题中提到的应该是指源头监测点的设置。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需要核实日本排放的污水中各种放射性元素的浓度和排放量是否与日本此前公布的数据一致。我们可以对排放前的管道污水或储存在容器中的污水进行采样和监测。此外,还可以利用排放口附近的海水、海洋生物或沉积物进行采样和监测。
此举的根本目的是核实日本核废水排放来源信息,从而监督日本的排放行为。
观察者网:这样的独立采样和监测是否意味着所有采样、检测、分析结果和措施都是完全独立的?也就是说,不受日本人或者其他因素的干扰。对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罗志平:我觉得应该是这样。既然是独立监测,就意味着我们可以根据我们对整个排放过程的判断,进行必要的采样和监测。
但在实际操作中,为了使该数据具有可比性,数据采样和测量将主要在与日本相似的点位进行。只有未来出来的数据相同或不同,才具有可分析的价值。当然,我们不排除除了这些采样点之外,我们还可能在一些根据我们的技术判断认为有必要采样的点进行单独采样。
本共识中提到的独立采样和监测,未来仍需讨论。
当地时间2024年8月23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现场。东方IC
观察者网:日本排放核污染水已经一年多了,人们仍然对核污染水感到担忧。您能从专业角度谈谈核污染水将如何具体影响海洋生态吗?对沿海渔业和粮食安全有何影响?
罗志平:大家一直都关心这个问题。核污染水排放最重要的两个影响是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和食用水产品的健康安全问题。因此,我国对此次事故的事态发展尤为关注,一直非常重视日本排放核污染水的问题。
从科学角度来看,当超过一定标准的放射性污水排入海洋时,对人类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下面介绍几种方法,大家可以感受一下。首先,排放后,如果人们在海滩上散步或游泳,人体可能会接触到放射性。这是一个非常直观的方式。其次,海洋中的鱼类、贝类等海洋生物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从而对人体造成损害。当然,这种损害的前提是大量超标的放射性核素进入整个生物圈。
所以大家特别注重独立采样和监测,因为判断对人体是否有危害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就是对水产品进行测量。我国对于水产品中放射性核素的含量有非常严格的检测标准。如果测量发现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含量很低,远低于我们的相关标准,就说明该水产品是无害的。
因此,中日共识特别强调独立监测的重要性。
观察者网记者:自2023年8月24日(含)日本正式排放核污水后,中方宣布全面暂停进口原产于日本的水产品。该共识提到,“中方将……根据科学证据调整相关措施,逐步恢复进口符合规定的日本水产品”。恢复进口的标准是什么?预计时间是多长?
罗志平:从去年的排放以来,日本进行了大量的监测;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管框架下,也发布了大量数据。根据一年多的数据,基本证明此次排放并未对海水鱼类等水产品造成放射性污染。因此,基于现实考虑,未来我们可能会根据监测结果逐步放开进口。
那么逐步自由化的基础首先是基于日本的持续排放,因为这个排放会持续三十年。在此过程中,日本将持续公布大量测量结果;同时,我们还将在我国近海进行独立采样和监测。应该说,最终的标准是日本的监测数据没有问题,我们的监测数据也在标准之内。
严格来说,这个标准其实并不复杂。就是我们的海水和水产品单位质量的放射性含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含量极低,基本上无法判断福岛海水的污染影响。如果未来这种情况持续下去,那么我们未来可能会逐步开放相关水产品的进口。因为根据我们的判断,如果维持这个状态,水产品是安全的,海水也是安全的。
2023年9月22日,中国发布日本水产品进口禁令后不久,金枪鱼拍卖现场在日本东京丰洲市场。东方IC
观察者网:其实从老百姓的角度来说,核能有很高的开发价值,但同时,担忧之一就是它的破坏力,或者说安全风险,包括我们知道一些核相关的工作人员平时可能接触放射性元素。可以说,没有哪个国家愿意看到福岛事件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作为一名核物理学家,您能否从技术角度对“核能发展规避风险”问题发表一下看法?
罗志平:首先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那就是人类社会的任何生产活动都伴随着利益和一定的风险。
举个简单的例子,每天都会发生一些交通事故,造成一些人员伤亡。但我们可能不会因为发生交通事故而说不要开车或停止所有交通。当然,交通事故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感受也会更深。然而核能的开发利用可能离大家还比较遥远,所以大家很难理性或者科学地看待这件事。
事实上,核工业工作者一直在为改变这种状况做出很多努力。例如,我们知道核电站的工作人员可能会或多或少地接触到某种放射性,我们称之为“职业暴露”。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对“职业暴露”的控制已经非常严格。 ,我们已经有足够的手段来保护我们的员工。从安全管理的角度来看,对于核电站工作人员和其他核工业工作人员来说,即使接触到这一点,也是极小的,不会对其健康产生影响。
你可能对切尔诺贝利和福岛事故印象深刻,但无一例外的是,这些大家都知道的事故都是很久以前开发的反应堆。福岛事故中涉及的沸水反应堆是六十年前建造的,像切尔诺贝利这样的核电站技术早已被淘汰和禁止。我们现在使用的反应堆类型发生严重事故的可能性非常低。我们可以假设,在它的生命周期内,不太可能发生像福岛事故这样的重大事故。
其次,限制事故后果的技术也在不断改进。比如华龙一号,我们理论上假设极端条件下会有放射性释放,并通过双层安全壳的设计将其限制在核电站建筑内,避免意外溢出。对环境的影响。总体而言,我们对目前的发展非常有信心,这可以确保类似几十年前技术造成的悲剧不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