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近日,南通中远海运集运LNG双燃料改装船“梅森凯”号完成了2个2600立方米LNG燃料罐吊装,单重340吨。这是继去年交付的两艘双燃料改装船之后,该公司的第三个双燃料改装项目。
许从军 摄(人民视觉)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长江三峡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园船用动力电池组生产线采用独创的热失控阻断、高效导热、电芯绝缘、隔氧、阻燃等技术设计研发中船712所研发的阻燃技术。在生产中,多台机器人完成从电芯安装到检测的工作,自动化水平超过80%。图为工人在生产线检查。
人民视觉 王刚 摄
全球每新增10个造船订单,就有60%以上流向中国。其中,“中国制造绿色船舶”的趋势更加引人注目。 2023年,中国绿色动力船舶新订单国际份额将达到57%,实现主流船型全覆盖。 2024年前三个月,全球绿色船舶大量新订单集中在中国。随着新能源电力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赋能,“绿色船舶”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
全球绿色船舶订单大部分由中国承担
在“造船强镇”江苏靖江的一家大型造船公司内,生产区域一片忙碌。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该船厂的三个码头共有7艘大型船舶同时建造。他们自主研发的新一代低碳环保绿色船舶深受青睐。其中,21万吨级液化天然气双燃料散货船将于今年1月建造。短短一个月内交付4艘船,创下大型船舶单月交付新纪录。 “目前我们手头有订单101艘,载重吨1327万吨,其中LNG双燃料船51艘。所有订单的生产计划已安排到2027年。”
绿色船舶是指采用先进技术或使用新型清洁能源,减少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船舶。交通运输部水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绿色船舶主要特点有三个:一是环境友好,船舶产生的污染物较少或能得到有效处置;二是节能高效,船舶能效水平高,运行更节能。技术先进,通常采用技术手段或清洁能源来提高船舶的绿色水平。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船舶工业绿色转型全面加速。 LNG、甲醇动力绿色船舶订单快速增长,氨燃料储备、氢燃料电池等零碳船舶订单取得突破。国际新绿色动力船舶订单份额已达57%。
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今年。克拉克森数据显示,今年1月全球共96艘460万总吨新船订单中,替代燃料船多达59艘、280万总吨,占比60.8%。这些替代燃料新船订单绝大多数由中国船厂承接,总计27艘101万CGT(修正总吨),按CGT计算占2024年1月替代燃料新船订单的52%,远远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 。在价值101万CGT的27艘新替代燃料船订单中,有19艘价值76万CGT的甲醇双燃料船和8艘价值25万CGT的液化天然气双燃料船。
如今,中国船舶工业的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可谓一大亮点:
——绿色船舶订单源源不断。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日本三井航运、新加坡东太平洋航运公司、比利时招商银行等航运巨头相继向北海造船下订单。 ,共有3艘21万吨级LNG双燃料船签约生效。动力散货船,14艘21万吨氨储备散货船和2艘超大型油轮。
——重大绿色改造项目陆续启动。上海中远海运重工采用EPC项目总承包方式,承接了两艘13800TEU和两艘20000TEU集装箱船甲醇双燃料改造项目。这是全球首个主机、辅机同时进行双燃料改造项目。
——创新研发能力迈上新台阶。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上海船舶装备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核心产品实现了快速迭代。新一代电池组和纯电池动力船舶能源管理系统获得中国船级社(CCS)认证,将为新能源动力系统提供更大支持。容量、更长的电池寿命和更多选择。
“结合供需环境的新变化,绿色化已成为全球造船业的核心趋势。”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统计信息部副主任曹波分析,面对航运减排新形势,先锋船东和主流船厂、能源巨头已经开始主导、提供或布局多种解决方案。节能环保的船型、甲醇/氨/混合等多种动力形式以及碳捕集等各种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已经逐渐成熟或正在加速商业化。
“以减少船舶全生命周期的排放为目的,替代燃料和节能新技术的应用已成为新船的主要选择。”曹波表示,“在减排规则的指导下,新造船订单中近一半的船舶已经使用或准备使用替代燃料,其中约四分之一的订单使用一种或多种节能技术。”
绿色电力与设计建设“互抓”
造船企业、航运企业为何将目光投向绿色电力?
一方面,船舶绿色化将有效促进海上减排。
“当前,全球80%以上的贸易量是通过航运完成的,绿色低碳已成为航运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7月,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新的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提出了实现国际航运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愿景到2050年左右,使用绿色替代燃料是实现减排的重要途径。
另一方面,绿色船舶也将有效促进客货船舶的升级换代。
“作为客货运输的重要载体,绿色船舶的发展对于加快老旧船舶淘汰改造、推动港口绿色配套设施建设、推动水运设施标准升级具有关键作用。 ”交通运输部水运局负责人表示。
“水运本身在运力大、污染小、能耗低等绿色低碳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船舶作为水运行业的主要运输设备,其绿色水平的提高将进一步凸显这个优势。”
绿色船舶不仅体现在动力上,还体现在设计和建造的各个方面。
船舶制造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从零部件到成品船舶涉及8大环节、1000多道工序。在中国船舶集团广船国际,这个传统的制造业现在变得更加智能、更加高效、更加节能。
“通过数字化转型,我们可以实现一群‘机器人’和传统产业工人同时工作、协同工作,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广船国际相关负责人介绍,凭借广船国际船舶薄板段的“数字化智能”,“以车间为例,整条装配线相当于一个巨型船体”薄板段打印机每天可以“打印”4.5个薄板段,是传统生产方式的三倍。整个车间从200多人的团队减少到50人左右,不仅节省了人力,还提高工艺质量。
同样提高造船效率的还有北海造船。以春节前北海造船向法国达飞集团交付的5500TEU集装箱船为例。这座总长255米、宽40米、深22米、可承载5598个标准集装箱的庞然大物的建造涉及数百家相关方。扶持企业。
“对于这种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的船舶,达飞轮船共订购了10艘船舶。除交付的1艘外,其余9艘正在同步批量建造,这对数字化造船和精益造船水平是一次极大的考验。 “北海造船负责人介绍,面对交付工期紧张带来的挑战,北海造船在大型环型断面施工方法上实现了突破,与传统施工工艺相比,可以有效提高船舶的利用率。码头面积和各阶段的完整性,减少码头装货作业的工作量,缩短码头的施工周期。“造船就像‘搭积木’。我们根据船东的需求进行“定制”,在地面完成船舶各节段的建造,最后进行船体合龙工序,从而大大缩短了整船及配套设备的生产和交付时间。循环。”
全面提升绿色船舶国际竞争力
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的《船舶工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2024-2030年)》而交通运输部提出,到2025年,船舶工业绿色发展体系初步构建。 “《纲要》对绿色产品、能源效率、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等提出了新要求,体现了中国船舶工业引领世界绿色发展进入新阶段。”曹波说。
目前,我国绿色船舶总体规模还较小,仍面临诸多挑战。
货运收入的不确定性、船价高企与新型清洁燃料使用成本较高之间的矛盾影响了部分船东的订购节奏。曹波表示,中海协分析称,在高船价环境下,部分船型的成本回收期将延长,可能会影响部分船东下单的决心。 “不过,到目前为止,中小型船舶的成本回收仍然相当可观,这也符合欧洲地区运营船型的特点。这是另一个看好中小型船舶的因素此外,考虑到目前使用绿色甲醇等新燃料的成本,很难与传统燃料竞争。”曹波说。
“船用绿色燃料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建设也存在一些困难。以甲醇为例,市场供需不平衡,仓储、运输和加注体系尚未建立,融资条件较差。上游新能源企业结构亟待优化、相关标准法规缺失等,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有限公司船长倪迪表示,目前我国绿色甲醇生产还处于起步阶段,绿色甲醇储存、运输、加注的相关基础设施和系统建设也比较薄弱。
倪迪认为,要协调产业资源,避免“各自为政”。 “通过国家层面的引导和支持,推动航运企业、相关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打造更多央企合作、央地方合作海洋绿色燃料的成功范例。”说。
积极对接国际规则也很重要。 “要抢占规则制高点,把握绿色主导权。从国内航运企业脱碳实际需求出发,协调推动参与相关国际规则的谈判和制定,确保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领先地位。”在船用绿色燃料领域的地位。”倪迪说。 。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快完善绿色船舶发展技术标准,开展示范应用和商业推广,积极争取相关财税优惠政策支持和引导航运企业加快绿色船舶建造和改造。同时,加大绿色船舶关键技术和装备科研攻关,完善相关服务设施,为绿色船舶提供高效便捷的运营服务,提高绿色船舶国际竞争力,加快我国海洋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