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图/张晋
“微笑”和“抑郁”在普通人眼中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然而,我们确实看到很多抑郁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显得非常积极乐观,总是精神抖擞,面带微笑。只有深入接触才会发现,他们长期处于深深的抑郁状态,有的甚至患有抑郁症。人们会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让无数人震惊和悲伤。
抑郁症面前人人平等。尽管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与抑郁症发病相关的危险征兆,但即使你看上去活泼开朗、生活顺利、有严重的应激事件,你仍然可能会遭遇这种疾病。这就是最近社会上正在发生的事情。时下流行的一个概念:微笑抑郁症。
一位戴着微笑面具的抑郁症患者
事实上,“微笑抑郁症”并不是一个严格的精神科诊断术语,但却真实地反映了这些患者的情况。在医学术语中最接近它的可能是“隐匿性抑郁症”。
由于病情的隐蔽性和混乱性,他们比刻板印象的抑郁症患者更难获得帮助。更重要的是,当他们长时间戴着这个“微笑面具”时,他们甚至无法弄清楚此时此刻发生了什么。他们是真的快乐还是假装快乐?
“微笑抑郁症”与典型抑郁症的核心症状相同,都是内心悲观无望、兴趣丧失、缺乏动力、社会功能受损。然而,他们可能不会直接从外表表现出抑郁症,也很少主动去精神科诊所就诊。即使寻求帮助,他们也更有可能因为消化不良、偏头痛等身体症状而去综合医院相应科室就诊。
过去,我常常在诊所里放一盒纸巾,告诉来访者,他们想哭就哭,这里很安全。但每当有访客在我面前流泪,我递给他纸巾时,他们常常会说:“对不起,我太无礼了。”然后他们就会收回自己的情绪。他们不敢在专业诊所表露自己的情绪,也不敢表现出脆弱。他们意识到医患关系也是人情关系,那么日常生活中他们会发生什么呢?
我不禁觉得,“典型”的抑郁症,情绪可能有一个出口,别人至少知道病人很难过,但微笑型抑郁症连这个出口都没有。
某些职业的人可能更容易出现“微笑抑郁症”,比如医务人员、娱乐明星、公众人物。据国外一些研究和统计,医务人员的自杀率在各大职业中名列前茅。很多职业的特点要求他们要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压抑情绪的表达。练习者必须看起来非常积极、非常乐观、状态良好。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也不敢寻求帮助。这样的生活实在是太辛苦了,迟早会崩溃。
几年前,我遇到了一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访客。进来了两个人,一个父亲,五十多岁,声音洪亮,精力非常好,后面跟着儿子,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但他却显得憔悴不堪,脸色苍白,憔悴不堪。然而,当来访者坐下后,他才发现病人的父亲就是他,而年轻人之所以变成这样,是因为他担心父亲。
年轻人说,父亲的病情很严重,很难控制自杀冲动,所以手边什么都放不下。这是他父亲几周前亲口告诉他的,而他之前完全不知道。当时,他的父亲甚至已经准备好了死后的工作交接、财产分配等事宜。他之所以决定向孩子们透露自己的情况,是因为他担心如果自己自杀,家人会受到沉重打击,也会受到周围人的批评。
年轻人还告诉我,他的父亲是一名刑警,以前做过卧底侦探工作。可想而知,他面临着多大的压力,又如何能够将自己的情绪隐藏到别人根本看不到的地步。
我给他做了心理量表,测试结果只是“可疑至轻度”。事实上,他的自杀倾向极其强烈,考虑的自杀方式是从极其危险、几乎没有救治机会的大楼坠落。
事实上,此类潜在抑郁症或“微笑抑郁症”量表的筛查结果往往与现实相矛盾。由于量表中的大部分问题都非常直白,比如是否对生活感到绝望,很多患者在回答问题时明明知道自己是来寻求帮助的,但还是不肯放下心理防线,去寻求帮助。社会期待的“正确答案”。去写吧。
我还听年轻人说,他的家人一开始都不相信。接受事实后,他们还商量是否可以全家出去旅游放松一下,让父亲的病情好起来。这也是很多患者家属共同的最初反应。 。
还有一些人天生内向,不知道如何描述自己的情绪;对自己要求很高、不允许自己在任何领域失败的完美主义者也是“微笑抑郁症”的高危人群。有很多家长来找我寻求帮助。我觉得他们不允许自己失败,也不允许自己成为失败的父母,所以对孩子的要求极其严格,导致整个家庭都被抑郁的阴影所困扰。
人群中还有那些“开心果”和“知心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别人向他们寻求帮助,却很容易忘记,甚至他们自己也会忽略自己也需要帮助。
当他们终于鼓起勇气向别人寻求帮助时,他们得到的第一反应通常是“你在开玩笑吗?”或者“既然如此,生活那么美好,我们就放开点吧。”我们真的应该告诉他们:“我想听听发生了什么事。如果我们有任何困难,为什么不和专业人士谈谈呢?”
还有,不要急于提问,让他说出自己的想法,陪在他身边,让他们相信我们一直都在,用这种态度让他有安全感。不加评判地倾听,不要以“提供建议”的名义否认他们的感受,这样他们就不必一直戴着微笑的面具。
2.摘下面具,照顾自己的灵魂
当一个人的目标、梦想、欲望远远高于他或她的能力、精力、资源时,人就容易抑郁。这可能是人类大脑经过亿万年进化形成的一种机制:让你得了某种疾病而不得不放弃,从而给你一个精神假期。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一点,稍稍恢复后,就给自己带来高压,开始新的循环,导致病情复发,治疗变得更加困难。
照顾好你的大脑,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我们大脑的重量占体重的2%,但所需的能量和氧气却占整个身体的20%以上,因为它的功能特别复杂和重要。它是人类情感和生理功能的中心。
如何照顾好大脑?一是吃好,保证营养充足。许多年轻女孩通过极端节食来减肥。但大脑如果缺乏营养,又如何维持正常的情绪、幸福感和生理功能呢?
第二,睡好觉。一个人的睡眠时间可以占一生的三分之一。正是因为睡眠非常重要,所以花费了这么多时间。它可以让大脑得到恢复。睡眠不足、喜欢熬夜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很高。
第三,适当锻炼,量力而行。科学、安全的锻炼是有益的。
做这三件小事将有助于塑造健康的大脑并降低患抑郁症的风险。这是最便宜的药,但需要坚持和耐心。
我们的祖先不停地奔跑、追逐猎物,并在安全的山洞里睡到天亮。就这样过了无数万年。我们大脑的结构最初是为了适应这种生存方式而进化的。当今劳动人民的生活方式与之背道而驰,这也是当今抑郁症高发的重要原因。
以上是从生理维度来说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该如何照顾自己的灵魂呢?
首先,学会接受你的情绪,任何情绪。我接待的来访者常说最近心情不好。人们通常将情绪分为“好”和“坏”两种。诚然,我们不喜欢负面情绪,但我们也要换个角度来看待。如果没有负面情绪,我们还是我们吗?
常见的负面情绪包括悲伤、遗憾、愤怒、恐惧等。悲伤让我们回忆起曾经失去的东西,获得前进的动力;悲伤让我们回想起曾经失去的一切,获得前进的动力;遗憾促使我们吸取教训,提高自己;愤怒提醒我们自己,你的界限已被侵犯。当你向他人表达愤怒时,你也向他人宣告了你的界限,以保护自己;恐惧还可以帮助我们远离危险。
所以,没有什么情绪是不应该存在的。当这些情绪出现时,我们无法回避、否认或掩盖,否则它们就会潜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有一天会爆发出来,其代价更是让我们难以承受。我们必须让自己不坚定,时刻前进。
在职场中,我们常常很难安全地向同事抱怨,我们宁愿避免在他们面前产生负面情绪。这固然与职场竞争激烈有关,但很多时候可能并不是因为我们自己不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与其坚持不了某一天,用更极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让同事后悔,不如先尝试相信同事能够捕捉到我们的情绪。
重要的是不仅要接受消极情绪,还要接受始终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很困难的,即使这对我们很重要。
例如,当我特别忙的时候,我会熬夜而忽略吃饭或平衡膳食。有一次,由于种种原因,我只剩下几分钟吃午饭了。显然,我没有时间吃符合膳食平衡标准的午餐。于是我吃了几块巧克力来补充能量,让自己开心起来。如果为此自责的话,实在是得不偿失。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我们的童年经历。我们不小心弄坏了我们最喜欢的玩具。我们非常难过。父母可能给过你一些教育,很早以前就告诉过你。谁让你不小心了?你应该反思自己的错误。这是对的。直接否认抑郁症,其实内省与抑郁症并不矛盾;你也可能会说“What a big deal”,意思是当你应该有什么样的情绪时,它必须符合权威或社会认可的某种“标准”;或者承诺给孩子买一个新玩具,这取决于它看起来像是关心,但实际上也暗示着我们应该把注意力转向新买的玩具。
这些类型的反应本质上是对情绪的不允许和不接受。不禁感叹,从小到大,我们都被要求“克制情绪”,高兴的时候不要太骄傲,难过的时候不要表现出来。这是一种整体的社会文化纪律。我们的父母从小就受到这种管教的影响,他们对我们有同样的要求,我们将来也可能对自己的孩子有同样的要求。以这种方式戴着口罩来维持我们的生活会造成代代相传的创伤。
改变父母也许很难,但我们至少可以先改变自己,接受自己,不要再用这些想法折磨自己,学会接受自己,然后才能接受别人。请相信,抑郁症绝不是缺乏意志力和软弱的表现。
3.关于就医
其实,最了解你的人就是你自己,尤其是微笑抑郁的你自己。
当你无缘无故地感觉精神不振、喜欢独处、难以做决定、容易自我怀疑、工作效率下降,或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消化不良等身体不适时……无论你是否无论是否感到抑郁,你都可以尝试找心理医生帮助,这些都是你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然后让专业医生鉴定是疾病状态还是暂时损失。如今,医院有多种检测抑郁症的方法。他们不再依赖协商和规模。现在他们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电生理检查等手段来检测患者神经系统的生理过程是否存在异常。
我行医多年,但从未见过真正没事的病人,即使他的脸色看起来很放松。很多游客表示,他们只是听朋友的介绍,来这里尝试一下,但尝试后却出现了中度至重度的症状。当你发现自己有些不对劲,甚至与朋友讨论负面想法,并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时,你无疑会立即寻求帮助。
对于中度以上症状的患者,通常会考虑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通过心理治疗调整认知,会消耗更多的体力和精力。虽然我们的理性会告诉我们,改变认知很重要,但抑郁症和焦虑症发作的患者很容易感受到自己为何如此痛苦,但他们不但不帮助我,还要求我改变。
事实上,抑郁症不仅仅是一种“心脏病”,它还伴随着大脑的生理变化。心理问题本质上是大脑问题。虽然有社会心理因素,但本质仍然是生理问题。只有大脑恢复健康,思维才会变得更加合理,人们才能听取善意的建议。药物治疗的目的是让大脑恢复健康。
不仅如此,大脑还是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者。如果大脑出现问题,其他生理功能也会出现紊乱。这就是抑郁症会导致身体症状的原因。
抑郁症不仅仅是一种“灵魂的感冒”,它至少是一种灵魂的“肺炎”。
有些患者担心药物的副作用。让我打个比方。购买理财产品时,虽然担心风险,但只要盈利的概率大,你就会投资。吃药也是同样的道理。任何药物都不可避免地有副作用,但效果的副作用远远大于副作用。对于中度以上抑郁症来说,抑郁症症状本身对人体造成的危害远比常规药物的不良反应严重。即使出现副作用,也不必太担心。医生会使用多种方法来减少和控制副作用。
关于服用抗抑郁药物的时间,如果首次发病有明确的诱发因素,经过6-12周的急性治疗,通常可以得到明显的改善,然后经过6个月到1年的巩固维持期,可以停药,但一般情况不是这样。冬季容易出现情绪问题,会要求顾客停止服药。当然,是否停药由医生决定。
但如果你已经抑郁了很长时间,或者抑郁症复发,疗程就会变得更长。一般来说,病因越复杂、病程越长、社会支持越弱,就越需要药物作为拐杖来支持患者的康复。
我之前接待过一位不服用抗抑郁药的患者家属,5年后终于康复。然而,付出的代价也很高。最严重的时期,曾某的家人24小时轮班监护病人,两名亲属也因压力而被诊断出患有抑郁症。不过,他们都接受了药物治疗,半年后初步康复。有时我也想,我确实应该想办法说服患者接受药物治疗。
当然,对于症状较轻或残留的,可以选择只接受心理治疗;如果患者遇到某种事件,比如分手、工作问题等,可以针对这个焦点问题进行心理治疗,会收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