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摘要】家庭教育已成为国家战略。 《习近平同志关于重视家庭教育和家庭传统建设的摘录摘录》的出版,标志着新时代中国家庭教育发生历史性重大变革的明确指导思想。这些论述为指导新时代家校男女混合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根本指导。
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基础。习近平同志关于注重家庭教育家风建设的论述,为认识我国家庭教育改革的特点、属性、任务和发展方向,指导家校混校和人才改革提供了根本指导。新时代的培训模式。本文结合家庭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问题,发表学习《习近平关于重视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的文章摘录》的一些经验。
一、家庭教育从边缘走向国家战略,需要全面变革。
以教育为基础的百年大计。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正在向着从大国向强国转变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坚持以人为本,激发教育创新活力。关键是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将家庭教育从边缘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家庭教育的历史性变革。把握这一转变的方向,明确其性质、目标和任务,需要科学的指导思想。
一、推进家庭教育改革是构建教育生态圈的重大举措。
我国学校教育已从个别改革走向全面综合发展,从点位突破走向高质量体系建设。 2019年以来,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党和国家针对家庭教育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政策,提高教育整体质量。目前,我国教育生态系统尚不成熟。其中,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体系严重缺失,教育价值碎片化。这些都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习近平同志指出:“社会是大课堂,生活是教科书。当前,校外活动场地不足,教育载体缺乏,有效活动少,存在‘脱节’现象”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间没有形成完整的育人链条,必须完善[1]“弥补家庭教育短板、加强家庭教育建设的政策体系。”家庭教育子系统,标准化社会培训机构,推动形成“教育全链条”,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新时代我国教育生态圈建设的重大举措。切实抓好家风家教建设,从突破性突破走向系统性能力提升,必须以习近平关于家庭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依据。
2、推进家庭教育改革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培养创新人才是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规划。当今世界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党的十九大以来,为提高国家创新体系和家庭教育改革整体成效,党中央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我国科技事业面临的挑战,明确了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实力、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教育必须肩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
我国是世界上受教育人口最多的国家,但顶尖人才却如此匮乏,这是极其不正常的。主要原因是教育价值观的分歧。片面追求升学率,劫持了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制约了创新人才培养能力。解决人才培养模式价值单一、狭隘的问题,不仅要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更要跳出狭隘的个人利益和学校利益,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创新教育模式,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机制,构建开放创新的教育生态系统。习近平同志强调,要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一代人,弘扬科学精神,“找到修身养性、家政立人的正确切入点”[2]。
二、习近平关于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的重要思想
2021年3月,中共中央党史文学研究所编撰的《习近平关于重视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的摘录摘编》由中央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国家最高领导人首次撰写一部从政治高度系统论述家庭、家风、家庭教育的重要著作。这部重要著作的出版发行,是新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新中国家庭教育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明确指导思想。时代。
全书涵盖内容丰富,共107条论述,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努力使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第二部分是“努力使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二是“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三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德育”;四是“以千家万户的良好家风支撑全社会。五是“把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六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严格要求亲属子女搞好家庭关系”;七是“推动形成爱国爱亲、相亲相爱、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家庭文明。”这七个部分涵盖三个方面:家庭、家风、家教。前三部分主要讨论家庭;第四、五部分主要讨论家庭传统;第六、七部分主要讨论家教。
习近平同志始终把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作为新时代党中央的长期任务。家庭、家教、家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国家的基础。每个家庭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家风是家庭文化的重要标志,家风与社会文明、党风、政治作风密切相关。是育人的软环境;家庭教育是包括父母和子女在内的所有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家庭和家风建设。理解这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正确理解习近平家庭教育论述精神实质的前提。
3、家庭是国家的根本,家庭教育必须服务于家庭和家风建设。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民族历来高度重视家庭。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国内”。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支撑是不可替代的,家庭的社会功能是不可替代的,家庭的文明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3]”
习近平同志指出:“家庭的前途命运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必须认识到家家好,才能国家好、民族好。”国家、民族的复兴、人民的幸福并不是抽象的,最终应该体现在千家万户的幸福和亿万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上[4]。 ”
他指出:“我多次强调要重视家庭、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家风,因为我们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家庭结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有什么变化?首先,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城乡家庭规模越来越小,家庭成员频繁搬迁,留守儿童、空巢家庭问题日益突出。其次,物质生活条件改善后,人们热切期盼高品质的家庭生活和精神追求。 ,孩子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老人可以得到更贴心的照顾。归根结底,“三个聚焦”是党中央针对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变化带来的新问题、新要求,坚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家庭为先而采取的务实举措。 。他特别强调要“把促进家庭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并切实做好[5]”。
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搞好家庭、家教、家风的根本任务是“积极回应人民对家庭建设的新期待新需求”[6]。这是我们认识新时代家庭教育变革原因的前提,也是明确家庭教育性质和任务的前提。家庭教育必须“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弘扬亲情,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健康成长”。得到很好的支持,使千家万户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7]”。
4、立足中华民族文化特点,推进家庭教育改革,促进家风建设
书中还摘录了习近平同志对我国文化丰富内涵和民族特色的重要论述,为我们了解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弘扬中华民族家德、完善家风提供了重要指导。 。
1、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家国一体的本质特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坚持“天下之本在家”、“家齐则天下定”的治国理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牢固树立“国家好、民族好、家庭好”的义利观。因此,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蕴藏着丰富的家国情怀,爱家与爱国始终是统一的。
培育家国情怀的家风,是家庭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弘扬优良传统,肩负历史使命,把党和国家确定的奋斗目标作为人生奋斗目标,以民族复兴为己任,自觉把人生理想和家庭幸福融入生活”。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做新时代的追梦人[8]”,“把实现家庭梦想融入到国家梦想中,在一处思考,在一处努力,运用智慧和我们四亿多家庭、十三亿多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磅礴力量[9] ]。
2、中华民族文化植根于农耕文明,具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特征。
从民居村落到农业景观,从节日庆典到民间艺术,从耕读、父孝的祖训,到邻里守望、诚实礼让的风土人情,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密码。中华文明生生不息。
继承和弘扬以生态伦理为核心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促进家庭和谐幸福,是家庭教育改革的必修课。
关于中华民族文化,习近平同志指出:“尊老爱幼,贤妻良夫,慈母孝子,恭敬兄弟姐妹,修养家人,勤勉敬业”。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事兴旺等等。”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美德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融入中国人民的血液中。它们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它们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10]。
3、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重亲情、重真情、崇义的特点。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亲情、亲情。这源于我国古代家庭(家族)宗法制度注重父母与子女血缘关系的伦理文化传统。中国民族文化的这一特点,为儒家政治伦理哲学和以“清人伦”为目的的家庭教育的确立创造了条件。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家庭、家风和家教,通过家教培养个人在家庭关系中的角色意识、责任和义务。人情的温暖和温柔在社会人际关系中蔓延,构成了中国人际关系社会的特征。
重视亲情、过好“亲情”,是领导干部家庭教育的主要科目。习近平同志强调,“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做好人、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际关系,做到既有人性又有原则。”同时,他也非常清楚这种文化的弊端,所以我们引用古话“莫因爱亲而危及国家,故曰国爱亲”。并多次告诫中央领导同志、中央委员、中央军委和高级将领们要过好“亲情”。 “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以德为先,恪守公德,严以私德。[11]”全体党员干部“必须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清正廉洁、自强不息”。 ——修身养性、廉洁家庭、防止“风”成为腐败的导火索,防止孩子以自己的名义非法获利,防止周围人拖累他们[12]。
习近平同志把加强家庭教育、推进家风建设作为党风建设的重要举措。他说:“良好的家风使人向善,而不良的家风则会败坏社会风气,造成无穷无尽的危害。从近年来查处的案件来看,有问题的干部普遍家风不好,思想松懈。” [13]为了警示全党同志要注重家风,廉洁自律,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他列举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和其他年纪较大的一代革命家、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以及全国道德模范甘祖昌将军夫人龚全珍以及自己的成长案例,用具体事例警示中央政治局同志:“要明史明理,不能混淆公私、颠倒是非、模糊不清,为了正义利益,放纵亲情,要带头树立良好的道德观。”的例子廉洁自律,促进党风廉洁的形成[14]。
习近平同志强调,反腐倡廉必须从家庭教育抓起,必须落实修身齐家。据“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来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严重违纪违法的主要原因”[15],他在中央军委“三个“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关于“坟”字的警示:“它们很相似,区别在于‘点’放在哪里,就像家庭建设一样。对家人和孩子的要求越高,你就能建立一个幸福的家庭;如果你的要求低,你可能会毁掉一个美好的家庭。[16]
4. 女性在中国民族文化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中国母亲的特殊地位受到高度尊重。这归因于母亲在家庭建设、家风、家教中的特殊作用。母亲关系到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人历来推崇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7]》妇联要“做好家庭工作,充分发挥妇女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充分发挥妇女促进家庭的独特作用”弘扬中华民族美德,树立良好的家风,以小家庭的和谐构建大社会的和谐,营造每个家庭幸福健康的生动局面[18]。
俗话说:良母兴三代,恶母毁三代。为充分发挥妇女在家庭、家风、家教中的特殊作用,习近平同志指出:“妇女要自觉担负起尊老、爱幼、育儿、玩儿的责任”。 [19]针对社会风气对妇女的影响,他要求全国妇联:“要教育妇女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追求奢侈享受,不追求不义之财,自觉抵制腐朽的生活方式,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封建主义。扫除迷信、黄赌毒等社会不良现象,追求积极向上、文明高尚的生活,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20]”
5、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道德教育
近年来,由于受传统家庭教育观念和旧模式的影响,家庭教育的性质、家校混校的责任和分工等问题出现模糊,出现了多种观点。 。如“家庭与学校教育界限模糊论”、“儿童中心论”、“阅读中心论”、“心理健康论”、“习惯养成论”、“亲子教育论”、“学校补充论”等。这些说法下的实际操作,绝大多数还是以课外辅导、心理咨询、课外阅读、知识宣讲、亲子活动为主。
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包括观念、经验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家庭教育的变化。如何界定家庭教育的属性?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有哪些?家庭教育谁负责?如何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育人机制?本书提供了深入的解释。
一、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道德教育
习近平同志说:“什么样的家教就是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道德教育,就是如何做人的教育。这就是古人所说的, “爱子而教义”[21]“家庭教育以培养品德为根本,以促进人生发展为目的。不是为了学科考试得满分,而是为了人生发展得满分。这与学校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
2、家庭教育的责任主体是父母
习近平同志指出:“父亲不教育子女,责任在父亲。父母要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父母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往往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22]”我们必须认识到,父母是特别特殊的。父母是家庭教育的责任主体。孩子好不好,关键看父母是否尽到了教育责任。
关于家庭教育的对象、方法和内容,他明确指出:“父母要言传身教,传授知识,育人品德,身作则,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子女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迈出人生的好一步,第一步就是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我们要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理念。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等理念[23]]”总之,家庭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家庭成员;方法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来教导,德育是基础。它有两个内容:一是培养家国情怀,二是培养合格公民。
三、家庭教育改革要推动形成家庭文明新风尚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教育不仅要传承文明,更要促进精神建设。每个人都生活在家庭中,家庭教育改革的重点是促进每个人“在为家庭谋求幸福、为他人提供温暖、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养成文明习惯。[24]”
习近平同志指出:“办好教育,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没有人是旁观者,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我们要给孩子们上好‘人生第一课’,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他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充分认识家庭的重要性。文明建设,落实领导责任,切实抓好控制家庭。文明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党员领导干部要把对党的忠诚融入家风家教建设中,严格家风家教,为全党作出表率;完善社会教育资源有效开发和配置的政策体系。要加强家校合作,改善学校、家庭、社会的协作。教育机制“促进形成爱国、爱家、相爱、行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26]”
参考
[1-26]中共中央党史文献研究所.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的论述摘录[M].北京研究院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作者 |毕程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来源 | 《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第7期
编辑|基础教育参考